跳转至

是什么让你做好准备?

是什么让你走上备灾之路?

探寻他人形成备灾心态的原因和方式,应该是一项很有洞察力的活动。
来说说你们的“如何”与“为何”吧……

下面说说我的经历……

当我回顾自己的原因,回想过往的时候,很难指出一个具体的触发事件——尽管有一些事件凸显了我的备灾心态……

我们出生时大脑如同一团浆糊,通过生活经历才成为“我们自己”。
每个人有不同的经历,但大家也有共同的经历。
在人生历程中我们塑造了自己,途中或许有一些改变。

我们的生存本能深植于作为食物链顶端(顶层)的双足食肉动物的DNA之中。
在现代社会,由于我们的生活环境让我们所有人(甚至更多需求)的基本需求都能相当容易地得到满足,几乎没有重大威胁,所以这种本能在大多数大众身上被极大地压抑了。
不过,对于一些人来说,似乎很明显他们的生存本能比其他人更接近表面。
也许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多)认识到与我们现代生活方式相伴而生的系统性风险。
又或者是一些人比其他人更有常识,更能看穿虚妄之事,并且这些人就是那些单纯对备灾有“感觉”的人——一种更强烈的生存本能。
不管怎样,有些人能“明白”,有些人则不能。

说到这,我想我第一次感觉到直觉拉响警报是在互联网泡沫破裂之前。
(是的,我有足够年纪经历过那件事。
)新兴的互联网这个巨大的新技术领域导致了疯狂的股票市场投机和首次公开募股(IPO)。
我记得当时我也投资了一些钱在这个领域(大家都在做!),但是有一段时间我明确意识到这件事是不可持续的。
其中很多已经达到了狂热疯狂的程度。
我退出了,卖掉了所有股票(在泡沫破裂之前)。
然后你猜怎么着……它崩溃了。
纳斯达克最终从峰值下跌了78%。

下一个重大事件是房地产泡沫破裂。
在那段时间,我在加利福尼亚州的“高科技”行业工作和生活。
当我搬到那里(为了工作)的时候,我在该地区郊区买了一所比较小且朴素的房子——尽管需要每天通勤进城。
在我们住在那里的这些年里,我们认识的几乎所有人(工作中的朋友等)都在“换房升级”,购买更大的房子(卖掉之前的房子),因为房价“异常”快速地上涨——这使得他们卖掉现有的房子搬进更大更豪华的房子能获得可观的利润——有些看起来简直就是大厦……但是我们从来没有这样做。
我总觉得这是不可持续的,我不想背负更大的房贷。
就是感觉不对劲。
结果呢……它崩溃了。
突然间,所有这些人都有了大额房贷,而他们那些大房子的价值暴跌到低于“实际”市场价值。
游戏结束了。
当我离开加利福尼亚卖掉我的小房子的时候,因为我没有换房升级(而是不断偿还房贷),我能够获得一笔不错的利润,因为我没有资不抵债。
在我看来这就是常识。
我想并非所有人都有这种常识。

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只是进一步强化了我备灾的想法,即在灾难发生之前识别风险并采取行动。

9·11事件。
当9·11发生的时候,我永远不会忘记早上准备上班打开电视看到这一幕时的情景(当时我还住在加利福尼亚)。
我亲眼看到第二架飞机撞向大楼。
这些画面就像激光一样刻在我的记忆里。
这个事件永远改变了我。
我们是脆弱的,直到今天也是如此!尤其是考虑到当前“政府”的现行政策、开放边境等情况……不过我跑题了。
回顾过去,这就是我开始积极备灾的时间段。
刚刚经历了千年虫危机(当时没人真的确定会发生什么),9·11事件让这一切板上钉钉。
如今,我觉得我们的泡沫“经济”很大程度上是虚假的经济(不是全部,但很多是这样),而且自2008年以来美联储(以及其他方面)为支撑经济所做的一切只会让最终崩溃的时候情况更糟。
我知道它一定会崩溃。
我能感觉到。
当它崩溃的时候,将会非常非常糟糕。
实际上我相信它可能比我们曾经经历过的任何事情都要糟糕——考虑到有那么多依赖他人或者处于“边缘”的人。
虽然我希望我是错的,但这确实是我如今备灾的主要动机。
我觉得(取决于崩溃的情况)在一些地方甚至可能会变得相当危险。
因此我搬离了人口密集的地区,我变得更加自给自足(在这方面似乎永远没有尽头),并且我拥有了自己的房子。
我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基于多年来备灾的心态、生存本能、常识,以及避免陷入主流放纵狂热的管理能力。

那么,是什么让我走上备灾之路呢?我不确定。
这就是我。
也许是因为我的“培训”和职业大多与各个技术领域的设备维护有关(这涉及到维护、保持设备运行、备件、处理设备问题和故障以及那些宁愿忽视备灾因为“花费钱”的人等等)。
现在我似乎敏锐地认识到我们这个国家(以及大部分所谓发达国家)就像在一艘满载70亿人的船上航行在布满冰山的水域、未知的领域——人口已经经历了惊人的增长。
世界负债达到了灾难性的程度。
我们将会撞上冰山。
我担心船会沉没……

虽然故事还有很多,但我就说到这儿了。
是什么让你走上备灾之路呢?

引用:https://modernsurvivalblog.com/lifestyle/what-got-you-into-preparedness/
原文: https://s3.tttl.online/blog/1736047829/
图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