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生存套件101
地震生存包101
你应该在地震生存包里准备些什么?
与72小时应急包类似,本文所讨论的地震生存包主要是放在车内。
虽然在家里储备物资也很明智,但这个特定的包(在你的车里)可以在家里、工作场所(假设你是开车去的),以及“大地震”来袭时你可能身处的任何其他地方派上用场。
将地震生存包放在车内是一个重要的选择,因为虽然大多数人家里都有一些基本物资,但他们的车里却什么都没有。
大多数人每天有8-10个小时不在家,大约三分之一的人生是在工作。
因此,当地震发生时,你有大约33%的几率在工作。
与72小时应急包非常相似,地震生存包将包含足够3天的食物和水(或获取水的手段),以及其他基本物资,帮助你度过那段假设的时期。
以下是在构建自己的地震生存包时可以考虑的物资清单,顺序不分先后。
食物
- 选择紧凑、热量密度高、无需烹饪且便于储存的食物。
计算热量,尽量达到6000总热量(每天2000)。
选择多种食物,高热量食品棒是一个好选择。
所有罐头食品都可以不煮熟就吃(你需要一个手动开罐器)。
考虑包括一些糖果,如硬糖或巧克力棒,以快速补充能量。
避免非常咸的食物或零食。
包括一个勺子用于进食——谁说灾难期间不能保持文明?
水
- 由于地震可能导致道路基础设施损坏,你可能需要步行回家(或到另一个安全地点),因此瓶装水是最简单的(相对于加仑壶),便于步行携带并放在背包里。
便携式水过滤器
- 你也可以考虑一个小型的便携式水过滤器,如果你需要寻找其他水源,这将非常宝贵。
如果地震损坏了水管,水可能会被污染。
毯子
- 即使在夏天,晚上也会变凉。
你不希望被困在没有足够温暖的地方。
选择一条可以卷起来并必要时绑在背包上的毯子(比如羊毛或抓绒)。
你也可以考虑一个紧凑的睡袋。
铝箔应急毯
- 也被称为“太空毯”,这些紧凑的铝箔毯(大小如钱包)可以将大量体热反射回你身上,如果你裹上它的话。
它如此小巧且便宜,每个人都应该在每个包里放一个。
你不想失温,这可能会救你一命。
一套舒适的步行衣服
- 考虑季节。
根据你的工作着装,考虑备一套换洗衣物,以防你需要步行。
步行鞋
- 同样,根据你平时穿的衣服,它们可能不适合步行。
所以,在车里放一双步行鞋(和袜子),以防万一。
季节性外套/夹克/帽子
- 轻便的雨衣或外套可以防风防雨。
根据季节,考虑多带一顶帽子、手套等。
LED手电筒
- 在你的包里放一个LED手电筒。
通常最好将电池分开存放,并在需要时插入(假设这个包大部分时间都是闲置未用的——至少你希望它保持未使用状态)。
原因是,有时电池长时间插入会“泄漏”,并可能腐蚀接触点,使其无法操作。
刀
- 一把多功能刀将有多种用途。
像口袋刀这样简单的东西就很好。
背包
- 如果你的车辆因地震基础设施道路或桥梁损坏而无法离开该地区,那么背包是“必备”的。
你可能会步行到某个地方,你需要一个装有地震应急包物资的背包。
急救包
- 至少要有一些基本的急救用品,如创可贴、纱布、胶带、抗生素药膏等。
指南针
- 如果你需要步行,特别是如果你不在你通常的旅行范围内,指南针(和地图)肯定会很有帮助——假设你知道如何使用它。
虽然在你自己的本地地区,你通常会知道地形和旅行方向,但如果你被困在你不熟悉的地区,拥有导航工具可以帮助你到达目的地。
本地和区域地图
- 保留一份你所在地区的硬拷贝地图(州、地区等)。
不要仅仅依赖GPS。
便携式AM/FM收音机
- 一台小型轻便的便携式收音机可以让你了解正在发生的灾难。
即使是一个便宜的便携式口袋收音机也足够了。
绳索
- 伞绳(降落伞绳)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应急绳”。
伞绳有许多优点和用途,包括它轻便、强度高(550磅),并且有无限的用途。
非常适合帮助搭建庇护所(例如,将一些塑料布或防水布悬挂在一段绳子上作为庇护所等)。
塑料布或防水布
- 塑料材料或防水布可以用于许多事情,包括作为临时庇护所保持干燥。
它可以很好地折叠进你的包里。
镁/打火石、火种、引火物
- 根据你的情况,你可能需要生火。
通过在一个Ziploc袋里放一些引火物(例如,浸泡在凡士林中的棉球)和可能的镁火种等,可以帮助你生火。
火柴/打火机
- 生火的最简单方法是有一个打火机!好用的老式BIC打火机……
一卷卫生纸
- 将一卷卫生纸放在一个Ziploc袋里。
稍微压扁一点,它就可以放进去保持干燥。
紧急文件清单
- 包括亲戚、朋友、家人、保险公司、医生等的紧急联系人电话号码列表。
还有很多其他你可以考虑的东西,这个简短的列表应该能让你开始思考。
在考虑车内“地震”包时——想想可能需要步行的可能性。
这意味着你将在户外,所以根据你的环境和季节,相应地调整你的物资。
引用:https://modernsurvivalblog.com/survival-kit/earthquake-survival-kit-101/
原文: https://s3.tttl.online/blog/1736011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