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高花园床-
标题:自制抬高花床教程
抬高花床的优点包括:能够在院子中以前无法种植的任何位置或区域进行种植(如果没有合适的土壤,只需混合自己的土壤和堆肥即可);除草维护更轻松;可在底部添加铁丝网以防止穴居小动物进入;浇水控制更简单;排水更好;对腰部的压力也更小些。
下面是如何制作自己的抬高花床:
一、制作抬高花床的材料与用品
可制作(2)个4英尺×8英尺×12英寸(4×8×0.3米)的抬高花床。
(6)块2英寸×12英寸×8英尺(0.05×0.3×2.4米)的木板。
(1)块4英尺×25英尺(1.2×7.6米)的五金布(会有一些剩余)。
(1)盒3 - 4英寸(0.076 - 0.1米)的露台螺丝。
(16)个长度在1英寸到1.5英寸(2.54 - 3.81厘米)之间的螺丝(这些可以是各种不同的,仅用于将带子固定到侧面)。
(1)卷镀锌带(带孔)。
(1)磅U形钉,任何尺寸(但不要太大的)。
带十字和普通钻头的电钻(用于预先钻螺丝孔)。
锤子。
尖嘴钳。
剪线钳或类似工具(用于裁剪五金布)。
厚手套。
安全眼镜。
二、制作步骤及相关说明
我已经有了带子和U形钉,其余材料大约花费140元人民币。
我曾在另一个抬高花床的制作中尝试使用电池驱动的电钻,别犯这个错误,要用真正的电钻。
尖嘴钳用于固定U形钉以便锤击,这样可以避免很多砸伤手指尖的情况。
我大约7年前制作的最后一批花床,五金布花费约30元,现在涨到了67元。
我觉得它是最重要的部分,原因如下:你的院子现在可能有也可能没有穴居小动物,但在紧急情况(SHTF,这里指生存危机等突发紧急状况)下,可能会有大量动物前来寻找食物。
你肯定不想也无法与它们分享哪怕一株植物。
一只土拨鼠进入你的抬高花床,一天之内就能把你的种植成果毁于一旦!
关于木材:我使用未经处理的冷杉木,原因是我居住在一个非常干燥的地区,即使未经处理的木材也能使用数十年。
在更潮湿的地区,使用处理过的木材可能更合适。
我不使用红木,虽然每本书都会告诉你红木因其自然的长寿性而适合,但我不是环保主义者(tree hugger在这里指极端环保主义者),我认为这个星球上有些东西就应该顺其自然。
在切割或处理五金布时,请务必使用厚手套,否则它会划伤你。
这是我为这个项目选择的木材:
我在木材厂让人把两块8英尺(2.4米)长的木板锯成两半,这样我就不用自己做了,所以我得到了4块8英尺(2.4米)长的木板和4块4英尺(1.2米)长的木板。
长的木板做侧面,短的做端部。
下一张照片展示了我连接角落的方式。
我使用带孔的镀锌带作为加固,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木材不会变形太多而导致漏水。
你不想让水在渗入土壤之前就从裂缝中流出去。
(如果以后看起来有分离的迹象,可以在需要的地方再加一条带子,我从未这样做过,但你可以这么做。
)
用长螺丝将木材连接在一起,用短螺丝将带子固定在侧面。
把框架都组装好后,取一卷五金布放在木材的一端顶部。
仅在这两个角落使用U形钉固定住铁丝的一端,确保尽可能直。
然后沿着框架顶部展开铁丝,让它从另一端垂下。
从固定的一端开始,每隔6 - 8英寸(如果手指能插入铁丝和木材之间就靠得更近一些,因为啮齿动物挤过只需要这么大的缝隙)钉一个U形钉。
在距离另一端约2英尺(0.6米)处停止,这样就有空间剪掉多余的铁丝。
我不试图展开五金布、弄平然后测量、切割等,因为太麻烦了。
把它固定住,让垂下的部分帮你保持位置更好。
现在沿着木材边缘剪掉多余的五金布,然后钉下这一端。
这样就做好了!
现在只需将其翻转过来,放在能接受最多阳光的地方,然后用堆肥或覆盖物填满。
你可以批量购买这些,比袋装土壤便宜很多。
或者如果你像我一样有大量的堆肥,就直接使用堆肥。
我和我兄弟一家每年合作制作大量的堆肥。
我刚完成的这两个花床将用于种植树莓藤、葡萄藤和另外4棵果树。
我可能会在树之间种上草莓植株。
你可能认为这么浅的花床不能种树,但实际上,大多数果树的根大部分都在土壤顶部2英尺(0.6米)内,它们不像坚果树或其他大型树木那样有主根。
我购买半矮化果树,因为它们能像标准果树一样多产果,但不会长得那么大,这使得采摘更容易。
而且你可以在有限的空间里种更多的树,并且它们成熟所需的时间更短。
矮化树太小,产果量少,我认为它们更多的是起装饰作用而不是生产食物。
这是我在现在的房子里建造的前两个花床的照片。
里面有4棵树,分别是桃树、杏树、苹果树和桑树,一个丁香花丛,一个玫瑰丛,西瓜、南瓜、大约12种草药、黄瓜、野花、万寿菊、茄子、瑞士甜菜、甜椒、阿纳海姆辣椒,还有我的两株树莓灌木(在新地方准备好之前先种在这里)。
(可能还有其他东西我忘了)。
《平方英尺园艺(第二版):小空间种更多》
引用:https://modernsurvivalblog.com/survival-garden/raised-garden-beds-tutorial/
原文: https://s3.tttl.online/blog/1735994709/